是谁造成了刘伯温之死:朱元璋的常规操作,还是书生从政的悲剧?

综合网编2022-05-10 07:254860

人世间有一种悲剧,叫作“书生从政”。

有人可能会问:自古以来,“书生从政”不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吗?

其实不然。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尽管古代许多为官者,在踏入官场前,确实都是彻头彻尾的书生。但是,当他们走进入官场以后,却能够实现从头到脚的蜕变。

而有这样一种书生,他们可能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可终究没能摆脱身上浓郁的书生气。

他们对官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其中的黑暗与凶险刘伯温之死,却既缺乏足够的重视,又缺少必要的防范手段。

于是,虽然他们毫无保留的献出了自己的忠诚和赤心,但却换不回来帝王们的绝对信任。

最后,在被帝王们抛弃以后,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屠刀和毒药。

放眼明朝初年的朝堂之上,谁又是“书生从政”的典型代表呢?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

广告召唤月灵,开局泡点打怪,打金快,全服横着走!

×

今日之刘伯温,已经是被民间神话了的人物,其许多事迹被说得神乎其神。

虽然其中许多传说并不可信,但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刘伯温在明朝建国的历史上,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朱元璋曾经将刘伯温比作是他的诸葛亮和张良,而刘伯温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朱元璋刚刚请刘伯温出山时,恰逢自己的事业瓶颈期。当时,他正处在张士诚与陈友谅的东西两线威胁之中,虽然手下猛将如云,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处境十分危险。

许多人建议朱元璋先攻取力量较为薄弱的张士诚,待到实力允许时,再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霸权。

可刘基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如果先攻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必然乘虚而入,使我军腹背受敌;而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敢轻动;如果能够击败陈友谅,则张士诚可不战而下。

朱元璋深以为然,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而后来的事实也果真如刘伯温所料。

刘伯温的进言,堪称诸葛亮的“隆中对”,只不过这是成功了的“隆中对”。

广告零氪金,泡点升满级,搬砖无门槛!上班族打金必玩!

×

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以二十万众,对抗拥兵六十万的陈友谅,战局一时陷入被动局面。关键时刻,是刘伯温站了出来,以“天象预示我军必胜”激发起了全军的斗志。朱军上下一致、勠力同心,最后反败为胜、以弱胜强,取得了争夺天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役。

朱元璋曾经激动的夸赞刘伯温:“吾子房(张良)也!”

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并没有真正把刘伯温看成他的张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次受封者总计36人,其中公爵6人,包括了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左膀右臂,侯爵30人,包括了汤和等功勋卓著的淮西嫡系将领。

从功绩上来讲,李善长和徐达堪称是大明版的“萧何”和“韩信”,被封为公爵理所应当。然而,刘伯温这位大明版的“张良”却既不在公爵之列,也不在侯爵之列。

直到20天以后,朱元璋补封了2人,其中才有刘伯温的名字,而他爵位比侯爵低一等,是伯爵,其俸禄更是只有李善长和徐达十几分之一,也更没有“世袭”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免死金牌”。

被朱元璋誉为“张良”的刘伯温,为何在开国之初就遇到了如此“冷遇”呢?

广告40岁寡妇的生活日记曝光,揭秘农村有多混乱,令人头皮发麻

×

答案其实很简单,看看排在刘伯温前面的人的共同点,就可以一见端倪。

像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人,统统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他们都是安徽凤阳人。而这个淮西功臣班底,也正是朱元璋赖以夺取天下的主力阵容,是不可或缺、不可轻视的存在。

而相较于这些人,刘伯温则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尽管朱元璋可以对他尊敬有加,虚心求教,甚至可以让他参与商议机要事宜,但他却很难进入朱元璋“自己人”、“心腹”的行列之中。

可是,因为自己刚直的性格和始终摆脱不掉的书生意气,刘伯温却始终把自己当做是朱元璋的“自己人”、“心腹”,并随时随地的表现着自己的赤胆忠心,并不惜为此得罪淮西功臣里的实权派,特别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李善长。

洪武元年,朱元璋命李善长留守南京,自己去开封巡视。期间,刘伯温发现中书都事李彬贪赃枉法,于是便要将其查办。

广告老中医说:不管你湿气有多重,只要坚持这个习惯,尽排10年湿毒

×

因为李彬一直依附于李善长,因此,李善长便出面为其求情,暂缓执行。然而刘伯温一点不给李善长面子,暗地里将有关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

一天,李善长突然接到了朱元璋批复斩杀李彬的旨意,登时大怒,就此与刘基势同水火。

于是,此后在李善长的运作下,对刘伯温的投诉和毁谤也越来越多。一次天气大旱,刘伯温向朱元璋进献求雨之策,朱元璋依计而行,可依然没下雨。朱元璋对他非常恼怒,这也造成了刘伯温第一次致仕回家。

后来,朱元璋又把刘伯温召回京师,礼遇甚厚。可这一次,他又得罪了另一个淮西派的大人物——胡惟庸。

朱元璋出于对李善长的不满,想要重新物色丞相人选,于是便询问刘伯温的意见。

其间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先后列举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的名字,可都被刘伯温一一轻易否决。而此后的事实证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是朱元璋深思熟虑后敲定的人选,他们也都在后来做到了丞相一职。

洪武六年,胡惟庸为相,独掌中枢大权。刘伯温忧心忡忡,对人说:“使吾言不验,苍生之福也;使吾言验,其如苍生何!”不久,他在忧郁之中一病不起。

广告中医建议:白发千万不要染,白开水+它,白发轻松变黑发.

×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病情。胡惟庸随身带的御医为刘伯温开了处方。

刘伯温服药后,觉得胸口硬如铁石,病势更加沉重。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命不长久,便赐其回乡。而刘伯温在老家只活了一个月就与世长辞,终年65岁。

刘伯温究竟死于朱元璋的“常规操作”,还是胡惟庸的毒手,恐怕永远成为历史之谜。然而,解开这个谜团,恐怕也毫无意义。这是因为,他被朱元璋所抛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广告不想记忆力越来越差,坚持吃这个,增强记忆力,很少人知道

×

刘伯温曾经因痛感元朝黑暗,愤然辞官归家。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欣欣向荣的大明朝堂上,同样充满了尔虞我诈。

而真正造成刘伯温悲剧命运的,还是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殊不知,在朱元璋内心的天平上,淮西功臣们的地位,是刘伯温根本无法去撬动的。在被朱元璋厌弃后,他也只能成为被皇权舍弃的棋子。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