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综合网编2023-03-09 19:111990

岂止是军阀会争,土木系“种子军”第18军的番号也曾经被陈诚抢来霸去,这个番号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所有,1929年初在全国军队整编时被裁撤。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陈诚的第11师率先攻入济南,蒋介石当天手令该部扩编为第18军。到1946年胡琏任军长时被压缩为“整编第11师”,18军的番号给了四川军阀的部队,然而到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时,番号又被陈诚要了回来,反正陈辞修权势熏天,其他部队尤其是杂牌军也没得办法。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第18军首任军长陈诚)

第18军初建时只有一个师,但是陈诚最擅长吞并杂牌和扩充部队,到高峰期该军已经下辖8个师,后来陈诚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意思,于是分拆为第18军、第54军和第79军,号称“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需要说明一下,在恢复成军的番号之前,曾经以整编第11师、整编第3师短暂组建了“整编第18军”,这是兵团级的番号,与第18军的含义是有区别的。陈诚抢这个番号用意倒是简单:用久了有感情,没有十八军的军事集团,叫土木系简直太丢人了。

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很清楚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负担,同时为了避免给民众造成“穷兵黩武”的感觉,至少在表面上,对全国军队的编制和番号都做了一定限制,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峰值时期曾经达到120万人,但却只有33个陆军师的番号,为了掩人耳目,其他大批扩建部队分别以混成旅、独立旅、骑兵旅等形式组建,到后期这些类型的旅多达97个。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次任军长罗卓英)

比如张作霖的奉军是以北洋陆军第27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后拿下了冯德麟的第28师番号,到1922年奉军已经发展到17万人时,也才只有三个陆军师的番号,其他全部是东三省自己编成的旅级作战序列。因为正规的师级番号需要北洋政府的陆军部审批、拨发和校阅,走正规渠道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不会支持地方军阀大肆扩建部队,直到1925年张作霖入主北京政权,终于说了算了,才一口气将奉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级番号。

国民党在二次北伐完成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四大集团军总司令曾经共同商定和通过了《军事整理案》,决定取消集团军和军的建制,选择最精锐的部队编成60个师,但蒋介石一心提高嫡系军队的番号配额,造成“分赃不均”,终于酿成中原大战。及至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国民政府军政部一度规定,在和平时期全国军队的师级番号不得超过200个,用以压缩和裁撤地方杂牌军队。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土木系陈诚、周至柔和蒋合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规番号首先是部队取得“合法地位”的一个标志,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建武装,而军政部进行了数量限额后,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给了嫡系中央军,那么有限的剩余番号自然成为各路军阀觊觎的目标。只有取得合法地位,才能申请军费、征兵纳粮和扩大实力,否则就是公开武力对抗中央,甚至可以被扣上“拥兵自重”的帽子遭到讨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战场上需要更多的部队,于是军政部开始授予独立师、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等非正规序列的番号,其实中央军对这些是无所谓的,他们仍然能够获得足额的粮饷和弹药,比如罗奇的独立95师、廖耀湘的新22师、方先觉的预10师等等。但杂牌军如果不是正规番号的话,其兵员数量、粮饷军费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肯定要少于正规作战师,那么他们当然要进行争夺好看又好用的正规序列番号。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宋美龄视察第11师,后排为胡琏)

管理全国军队编制和番号的军政部,同时还掌握军官任免大权,是军事委员会最具权力的机关,从1930年起一直由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担任,整整干了十四年,直到1944年被蒋介石的第一心腹陈诚所取代,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有的规章制度其实解释权和执行权都在军政部手中,这两任部长不待见你,就算拿到了正式番号也白扯,一样得不到优先甚至正常补给。

八路军下辖的第115、第120和第129师之前都是东北军的正规番号,在蒋介石压缩东北军的过程中被裁撤,后来才拨发给红军使用,但是有什么用呢?从1940年起,重庆军政部不再给这三个师拨发一颗子弹和一块银元,所以说,正规番号的争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无非是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罢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最高军事当局对某一部队的态度,第18军训练弹药是其他部队的五倍,你有什么办法?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第18军阅兵)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