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中的精神意蕴与品读价值

时事网编2023-03-08 18:322010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讲话中他提到,“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他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常识》中的政治智慧

《常识》的著者托马斯·潘恩是十八世纪末美国杰出政治思想家。潘恩初抵北美之时,北美正逐渐走向武装抗英之路,但“国王仁慈、议会暴虐”的思想在民间乃至军队中仍十分普遍;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甚至宣称完全忠于王室,依附英国。北美大陆虽有战争但没有革命。在这一背景下,潘恩先后出版《常识》《美国危机》等著作,为殖民地民众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其中,《常识》这本小册子,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第一面旗帜,使成千上万的北美人民成为独立事业的坚定拥护者。

《常识》富含进取精神,为北美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虽然美国抗英争取独立的斗争面临诸多困难,但《常识》打破了美国独立运动的重重思想枷锁。在书中,潘恩区分了社会与政府不同的起源与目的,通过揭露英国宪政的荒谬与腐朽,破除了北美人民对君权神授的盲从;潘恩还抨击了君主制与世袭制,指出国王的存在与天赋平权相悖,打破了北美人民对君主制的迷思;谈及美利坚所面临的形势,潘恩驳斥了北美大陆流行的和解幻想,点明为实现和平必须以暴力争取独立并进行政体革新,为北美人民的独立运动指明了方向;潘恩还将北美独立的有利条件与国际局势结合,肯定北美殖民地力量的强大与独立的可能,增强了北美人民的抗英信心。《常识》鼓舞了北美人民的独立热情,促进了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极大推动了北美的独立事业。

《常识》富有创造精神,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启蒙之作。潘恩是北美最早公开提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和制定共和宪法的人之一。在《常识》中,他创造性地为北美人民提供了一个联邦共和制方案。《常识》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与洛克等启蒙学者强调财产权,将没有财产的人排斥在公民权利之外不同,潘恩坚持无论财富多寡,都应人人平等的思想,革新性地提出建立广泛和平的代表制。通过抨击国王与贵族掌权的君主制政治体制,潘恩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主共和政府观。《常识》不仅意味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一次重大突破,书中的创造精神还鼓舞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品读《常识》的重要价值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谈及领导干部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重要性。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品读《常识》等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对个人知识的扩充、天下情怀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越是品读经典,越能拥有广博知识。一方面,品读《常识》能够增进对美国历史及政治文化的了解。潘恩既吸纳了欧洲大陆的启蒙思想,又融合了北美本土的民族主义,其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美国特色。另一方面,品读《常识》能够加深对美国政策传统的了解。《常识》中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准确预示,预言了美国发展方向。在潘恩看来,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拒绝与英国绑定,独立通商并获得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同时必须拥有一支强大海军。而不参与欧洲政治正是美国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贯彻的指导原则,对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维护也是其长期对外交往的重点,美国还建立起全球最强大的海军。潘恩持续且深远影响了美国政治决策者,对《常识》的阅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的行动逻辑。

越是品读经典,越能培育天下情怀、坚定中国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常识》这部反对外部干涉经典著作的品读,有助于培育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胸襟。《常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潘恩坚持了一种动态观念,他承认英国政体历史上的作用,但指出英国政体并不适合当时的北美。

青年尤其需要品读经典。正如《常识》中提到,青年时代是良好习惯的播种季节。应在青年时期培育起阅读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良好习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习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他还勉励广大青年“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青年习近平正是在梁家河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博览群书,通读大量中国古代经典与外国文学名著。同时,青年时期所学的知识,往往能够使人受益终身。

《常识》等经典名著还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重要方式。国家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探索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新范式,可以以经典书籍为媒介,将相互了解深入到彼此历史与人文当中,推动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文化交流。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