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一半是佛陀一半是魔鬼
人有千面佛有万相,很多时候,历史人物总是把自己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而另一面则隐藏在冰山之下,让人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毁三观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一、“阴养死士”的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北伐时所收降将,很受重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遗命姜维掌军,后官至蜀汉大将军。
此后,姜维独撑蜀汉大局,24年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虽然胜少败多,但也算成功地延缓了曹魏统一的步伐。
后来,魏国大将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率军直达成都。刘禅听取谯周的建议,投降魏国。
自家主公投降,姜维不得已剑走偏锋,假意投降,忽悠魏将钟会反叛曹魏,在关中自立为王。
钟会成功被姜维说服,但刚举起叛旗,就被早有所料的司马昭安排的卧底胡烈所杀,可怜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虽然终究是功亏一篑,但姜维的假投降之计使魏国内乱,还成功地“连累”了魏国两大帅才邓艾和钟会“赔死”。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姜维都算是忠心可昭日月的正面人物,但就是姜维,在未掌控蜀汉大权之前却“阴养死士”,甚至阴谋害死费祎。
费祎是蜀汉四相之一,在蒋琬死后总览蜀国军政大权,姜维都要仰其鼻息。二人虽然都是诸葛亮的嫡系,但在北伐一事上,一个是保守的鸽派,一个是强硬的鹰派,两人政见不同,矛盾日深。
据《三国志》记载,姜维对于北伐中原,完成诸葛亮的夙愿,有着相当程度的痴迷,而费祎不但不支持,还处处掣肘,“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费祎又死于非命。公元253年正月新春佳节,大将军费祎在葭萌关开办岁首大会,席间费祎“欢饮沉醉”,不意被一个“在坐”的叫郭循的人“手刃”刺杀,当场身亡。郭循亦被蜀人杀死。
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军权。世人多怀疑费祎之死与姜维有关。因为刺客郭循既与姜维是老乡,又是被姜维所俘而归降蜀汉的,再加上裴松之所说,“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几乎做实刺杀之名。
不管姜维是否真的参与刺杀费祎的阴谋,但其“阴养死士”的确有损他的一世英名。
二、大肆杀戮的曾国藩
近一段时间,曾国藩家书风靡,学习曾国藩之风盛行,曾国藩也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审视他的成就,好像也确实如此。
曾国藩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诸如此类,都是其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有力佐证。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因此,曾国藩被誉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曾国藩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其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的底气所在。
同时,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成为清代的道德楷模;他胸怀宽广,从不嫉贤妒能,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第一完人”,却在平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大开杀戒、大肆杀戮,被世人称作“曾剃头”。
比如,咸丰八年,湘军攻破九江城,曾国藩写信给九弟曾国荃说:“接手书,知九江克复,喜慰无量。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再比如,咸丰十一年的安庆之战,曾国荃率领湘军攻陷了围攻2年之久的安庆。曾国藩命令曾国荃:“兵丁大索三日”、“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初一日一律踏平”,于是,湘军士兵公开抢劫奸淫,见人就杀,共屠杀四万余安庆人,安庆也变成了一座空城。
曾国藩不仅怂恿弟弟曾国荃屠城,而且还在书信及日记中都自称是“大快人心”,难怪两湖百姓喊他是“曾剃头”,皖南百姓喊他是“舂骨灰”。
曾国藩是金刚怒目,“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胡林翼语),还是道貌岸然的“假道夫”?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三、会送礼的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细表,我们只简单回顾一下戚继光的抗倭战绩:
嘉靖四十年,新练成的六千戚家军,靠一双脚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岭,迂回转战上千里,在短短数日之内,在新河、花街、白水洋、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频频出击,神出鬼没,十三战十三捷。
其中最著名的三战:台州花街之战,戚家军斩首308颗,生擒倭首两名,其余淹死不计其数。而己方牺牲三名戚家军!白水洋之战,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倭首五名,己方牺牲三名戚家军!长沙之战,歼灭倭寇3000名,己方无一人牺牲。
在清除江浙一带的倭寇后,戚家军又移师福建,与敌激战于横屿、牛田、林墩,三战皆捷,倭寇震怖,犹如鸟兽散。
这三战是: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13名戚家军。牛田之战,击溃上万倭寇,斩首688颗,己方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己方阵亡69人。
这就是戚继光抗倭十几年打出的赫赫战绩。
抗倭成功以后,戚继光又被调往蓟北防御北虏,1569年,在张居正、谭纶的举荐下,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官,“总理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督师十二路军戍事”。
戚继光镇守蓟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明史称,“(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数十年得无边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神,不仅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在官场上也是“经验丰富”。
戚继光能够在嘉靖朝严嵩主政的年代崛起,十几年间率领他的戚家军活跃于全国各地,没有重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主旋律,跟一个人密切相关,而戚继光能够获得这个人的大力扶持,与他会送礼脱不开干系。
根据戚继光的好友、明末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记载,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送给张居正,此外他还送给张居正一些珍稀的补品以及锦帐等物。张居正回乡时,戚继光特意选派火铳手作为护卫。
另外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把家乡蓬莱出产的海狗肾给张居正送去了许多。
《明史》中也有相关记载,说张居正某年寿诞,戚继光给送的礼物,让张居正喜笑颜开。而这份礼物并非“死物”,而是两位波斯少女。戚继光由于常年驻扎沿海地区,机缘巧合下,不知从何处寻得两位妙龄波斯少女,戚继光将这两位少女调教成能说汉语,懂礼节又知书达理的小妾送给张居正。
甚至,万历十年张居正的溘然长逝,以王世贞的话说,就是戚继光行贿惹的祸——“(张居正)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吃着戚继光送的“房中药”,玩着戚继光送的歌姬,“生龙活虎”的张居正这才生了痔疮,以至于健康急剧恶化,终于一命呜呼。
当然,这并非戚继光所愿。戚继光想实行“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理想,完全靠自己的文韬武略是不行的,俞大猷比戚继光正直,但屡次被罢官,甚至下狱,就是例子。戚继光为了同身居要职的上司及同僚搞好关系,保住自己的兵权,不能不牺牲自己的人品,委曲求全,曲意逢迎张居正等贪财色的高管,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戚继光是逼不得已,“谋国先谋身”。
四、“杀兄弑母”的孔融
孔融是历史上的名人,他出名极早,“融四岁,能让梨”就出自大部分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三字经》。他的故事也随着这本书在我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时间,孔融也就成为了国人中“谦让”的道德模范。
孔融的名气不仅得益于他四岁时的让梨事件,还有两件事也让他声名鹊起,我们把这三件事合称作“成名三部曲”。
成名曲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十岁时听说有一个叫李膺的大名土,“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命令家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旧好一律不见。而孔融自负才智,偏要登门一见。他到了李膺的门上,直接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的通家子弟。”门人告诉李膺,李膺觉得很奇怪,便请他进来相见,问他:“你的祖父曾与我有什么旧交吗?”孔融说:“是啊。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李老君德行相等仁义相伴,又互为师友。那么我与你已是世代的通家了。”一番言论博得座间众人的称奇叹赏。
一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后来才到,有人把刚才的事诉陈韪,陈韪随便说了一句:“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很有出息。”孔融应声而言:“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大是尴尬。(出自《世说新语》)
成名曲三:兄弟争相赴死,孔融因小脱罪
孔融十六岁时,兄长孔褒的一位好友张俭被通缉,跑进孔家躲避,当时孔褒不在,孔融便自作主张收留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后,虽然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兄弟二人却被抓捕入狱。官吏并不知道二人中是谁收留了张俭,难以定罪。孔融、孔褒争相认罪,郡县官员不能决定,于是向朝廷请示,最终朝廷的旨意是“罪长者”,于是孔褒被判处了死刑。“兄弟争相赴死”使孔融“由是显名”。(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按理说,孔融四岁让梨、十岁怼陈大名士、十六岁与兄长争死,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四有青年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杀兄弑母”的恶名。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曾说过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母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父母无恩论”!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孔褒被杀,虽然不是孔融所杀,却因他而起,所以就有了孔融“杀兄弑母”的传言!
总的来说,孔融既没有多孝顺,也没有实际的“杀兄弑母”,但他的“父母无恩论”却实实在在的打了很多人的脸,不管孔融说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其他用意,都不应该是一个讲孝义的人能说出来的。也许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仅此一条,就可以判定孔融并不是一个多么孝顺的人。曹操说他散播“不孝”言论,实在是没有冤枉他!
五、傍女人上位的蔡伦
蔡伦是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他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甚至要远远高过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世界名人,美国《时代》周刊也将蔡伦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巨大荣誉,仅从这一方面来讲,蔡伦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时代巨人。
然而这个有生理缺陷的巨人在人品上却有巨大的缺陷,为人阴险至极,政治上不堪入目——榜女人上位。
蔡伦十多岁的时候,就入宫做了太监,当时是汉明帝永平末年。由于蔡伦本人聪明伶俐,第二年就做到了小黄门的职位。由于蔡伦不甘久居人下,他自然而然的介入了后宫嫔妃的明争暗斗中,当时宋贵人之子刘庆被立为储君,但蔡伦选择依附的对象却是受宠的窦氏。
为了巴结窦氏,蔡伦甘于受窦氏指使设计诬陷宋贵人行“巫蛊之术”,最终导致宋贵人服毒自杀,太子刘庆被废为清河王。而后,蔡伦又陷害梁贵人,致其忧郁而死。梁贵人死后,其子刘肇便成了窦氏的养子。
汉章帝死后窦氏成了皇太后,不到10岁的刘肇成了皇帝,而蔡伦也被窦皇后进封为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
公元92年,已长大的刘肇想要亲政,此时恰逢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密谋造反。闻到风声的蔡伦又毫不犹豫的投靠了刘肇,主动联络宦官帮助汉和帝刘肇平定叛乱。平定叛乱之后,蔡伦因功“加位尚方令”,成为权倾朝野的一方宰执。
公元106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汉和帝刘肇病逝,刚满百日的刘隆继位,由其母邓太后垂帘听政。
邓太后为了推行新政,组织了一批大学士校订经书,颁行天下,而这就需要大量的纸张。这时的蔡伦意识到这是一个讨好邓太后的良机,便利用供职之便,改进了前人的造纸术。
蔡伦献上“蔡侯纸”,果然得到了邓太后的褒奖,他又被加封为龙亭侯,“实封三百户”。蔡伦更加得宠,其权势也达到了顶峰。
两年之后,刘隆去世。邓太后无奈选了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皇帝。公元121年,一直庇护蔡伦的邓太后薨逝,汉安帝刘祜亲政。刘祜亲政后,便开始重审自己的奶奶宋贵人当年的巫蛊案,蔡伦知道自己会被新皇帝清算,于是服下毒酒,畏罪自杀了。
六、书法家赵高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与李斯合谋娇诏杀蒙恬、赐死公子扶苏、最后弑君的大秦帝国第一奸臣赵高。
如此一个阴险狡诈、祸国殃民、居虎狼之心的太监,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是一位精通律法、书法的专家。
赵高本是秦国宗室,因母亲犯法受到牵连,成长于隐宫(关押犯人的地方)之中。在这种环境中,赵高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发奋学习,尤其是精通律法。后来秦始皇发现了赵高的才能,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负责教育胡亥。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不仅如此,赵高还是秦国统一文字的主要实施者。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李斯的《仓颉》七章、赵高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就是全国的规范字帖。我们今天的汉字也完全是继承这三部书帖。
赵高能够担任统一文字的工作,得益于他对书法的极高造诣。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列出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赵高“善大篆”。唐朝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现代学者李开元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赵高的这一面是不是很令人惊讶?